统战故事 > 正文

国庆十周年上影以献礼片复兴

2013/10/22 14:55:59 来源:劳动报 作者:沈寂

  1949年,上海解放,全市人民欢欣歌舞。上海电影界著名导演、演员吴永刚,石挥、应云卫、金焰、上官云珠、瞿白章、郑君里等和数百位电影工作者在跑马厅集合,举行盛大庆祝大会,高呼口号:拥护共产党,欢迎解放军。他们满腔热情,热血沸腾,欢号声震动整个上海城。

  当年11月,上海市军管会接管国民党的电影机构,成立上海电影厂外,上海还有7家民营电影厂:长江昆仑、文华、国泰、大同、大光明、大中华、华光等,为了迎接新中国,文华摄制了《腐蚀》(佐临导演,石挥、丹尼主演)、《我这一辈子》、《关连长》、《姐姐妹妹站起来》。昆仑拍摄《乌鸦与麻雀》、后与长江合并后长昆拍摄《纺花曲》、《为孩子们祝福》等。其中昆仑公司于1950年摄制的《武训传》最为成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周总理、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予以肯定和赞扬。在四个月内,北京、天津、上海报刊上连续发表文章40余篇。我正好于1951年初自香港回沪探亲,在大光明电影院观看《武训传》上、下集,十分感动,回香港后,向香港电影界人士宣称上海的电影果真不同凡响。

  1951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从此掀起全国规模的批判运动。1952年1月,我因在香港参加爱国活动,被无理驱逐,和我同被驱逐的有司马文森、马国亮、刘琼、舒适、白沉、蒋伟、狄梵、杨华等。1952年4月,我们回到上海,加入由昆仑、文华、大光明等私营电影片合并的联合电影制片厂。正值上海文化界展开始文艺整风、思想改造运动。以《武训传》为重点:指责《武训传》歪曲人民革命历史,武训是“大地主”、“大债主”、“大流氓”等。我参加导演小组,亲见孙瑜检讨,赵丹痛哭流涕自责。我却不识时务,还将自己曾认为《武训传》感动人而在香港宣传,当然给某些人留下不好印象。

  经过对《武训传》的大批判,使上海电影艺术家们,在迎接新中国的热烈期望中突被泼上一桶令人寒心的冷水。当时上海市长陈毅,他要上海电影在新时代重放光芒,先将“联影”厂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改编华山原作的儿童片《鸡毛信》。时骏祥编剧,石挥导演、谢晋副导演,舒适主演,他们在北京郊野拍外景,厂方特地派我去采访。他们日里拍戏,夜里在狼嚎声中准备明天的戏,个个精神振奋,石挥没想到自己在《关连长》检讨后仍被重用,舒适更是兴奋,由《清宫秘史》里的光绪皇帝变成抗日游击战的民兵队长,接着石挥又导演戏曲片黄梅戏《天仙配》,桑弧导演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沈浮导演《斩断魔爪》、《李时珍》,白沉导演《南岛风云》、黄佐临导演《为了和平》、汤晓丹导演《渡江侦察记》、徐韬导演《海魂》、吴永刚导演《啥森与加米拉》等等,虽然其间也有干扰,如江青为了批判《武训传》,命令郑君里导演《宋景诗》,并亲自派崔嵬主演,结果在史料中发现宋景诗原来是投降清朝,以至不断修改而被延误。《海魂》原定赵丹为主角,却被饰演宋景诗的崔嵬来代替,成为配角。原来担任《李时珍》导演的陈鲤庭,因肃反运动而被审查,被停止工作。饰演李时珍的赵丹,几乎失去机会。当时上海市委宣传部由张春桥负责,他常发难,对上影厂种种刁难。

  在1957年,中央文化部颁发1949-1955年度优秀电影奖。《乌鸦与麻雀》、《我这一辈子》、《南岛风云》、《鸡毛信》、《哈森与加米拉》、《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全都获奖,创作人员去北京受奖时,周总理特地举行家宴招待吴永刚、石挥、赵丹、吴茵加以鼓励。上海影人从此信心百倍,努力创作。上影厂导演为了繁荣电影事业,成立创作集体五花社(石挥、白沉、徐昌霖、谢晋和我)、五老社(孙瑜、吴永刚、杨小仲、应云卫、蒋君超)、沈记社(沉浮、郑君里、徐韬、赵明等)。当时,几位老艺术家和局领导已经考虑,为国庆十周年拍摄献礼片。文学部门接到外稿:吴岩和叶元编剧的《鸦片战争》。“五花社”成员为谢晋共同创作《女篮5号》、徐昌霖的《情工谊深》、白沉的《沙漠战斗记》、石挥的《雾海夜航》,五老社的吴永刚拍摄《秋翁遇仙记》、孙瑜编导《鲁班的传记》。郑君里悄悄地为《鸦片战争》作筹备工作。

  正当上影厂全体创作人员满怀创作激情,为新中国电影奋斗前进。一场反右运动将上影厂的创作烈焰扑灭。

  接着,中央发向全国宣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多、快、好、省总路线号称“大跃进”,农村各产千斤钢。于是民间大炼钢铁、农村办人民公社,农民把自家的锅铲全部捐助。文化部门也该响应大跃进。周总理眼见各电影厂的不少作品在反右中被指为“毒草”,不能多拍故事片,便提出:在大跃进中涌现出来的工、农、兵模范、先锋,将他们的革新事迹,真人真事记录,再加以电影艺术的渲染,号称艺术性纪录片。在上海市委的号召下,于是上影厂全体动员,采访工人模范,并以一天一百个镜头的速度拍摄完成。上影厂谢晋的《黄宝妹》,以七仙女比喻获得成功。我负责的《英雄赶派克》吃批评。张春桥质问,应该是“超”,不是“赶”,有损一天等于20年的精神。我因未遵守“尊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最高指示”,被勒令下农村改造。

  三年“大跃进”的损失,增加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上影厂创作人员在忍饥挨饿又物质困乏的情况下仍努力完成每年任务,谢晋筹拍《红色娘子军》、郑君里筹拍《枯木逢春》、叶明导演,黄宗英编剧《你追我赶》、葛鑫导演《沙漠追匪记》等,孙瑜与蒋君超合导《乘风破浪》和孙瑜导演《鲁班的传说》,沈浮导演《万紫千红总是春》等等。

  中央文化部于1958年颁发通知,全国各电影厂必须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摄制完成庆祝国庆十周年周献礼片。上影厂领导和创作人员在中央文化部支持下积极准备,郑君里导演《林则徐》、《聂耳》、沈浮导演《老兵新传》、汤晓丹导演《钢铁世家》,叶明导演舞剧《小刀会》和《绿洲凯歌》。《林则徐》与《聂耳》,全由赵丹主演,这是赵丹因《武训传》被批后,重登银幕,再现光彩。也是上影厂国庆十周年献礼片扛鼎之作。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电影厂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人才济济、作品精彩,然而从1951年批判《武训传》始政治运动不断,张春桥等人趁机打击,使上影厂受到磨难和伤害。可是上影厂的领导和艺术家们爱国、爱党的志愿和信心,毫不动摇。在人才遭害,作品被贬,和物质条件绝顶困难中,为国庆十周年拍摄出中国电影史上标为经典的影片,受到千万观众和海内外人士的热烈赞扬。我自香港回上海,和上影厂艺术家们同甘共苦。始终难忘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国庆!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