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八一年宋庆龄与沈粹缜部分书信首次披露
上世纪五十年代,沈粹缜(右二)陪同宋庆龄在上海访问工人家庭
一九七三年五月,宋庆龄致沈粹缜的信
1950年12月周恩来、刘少奇、蔡畅、宋庆龄、沈粹缜、曾宪植(自左至右)在北京方巾巷宋庆龄寓所做客
1980年11月27日,宋庆龄与沈粹缜亲切握手
今年5月29日是宋庆龄逝世31周年。纪念日前夕,由沈粹缜之女邹嘉骊重新整理的80多封宋庆龄写给一生挚友沈粹缜的亲笔书信,首次公开亮相。从最早的1957年11月15日的明信片,到1981年2月27日的短信,跨越24个春秋的笔墨浓情跃然纸上,为世人勾勒出一个在历史文献中不曾见到的“凡人”宋庆龄,也记载了两位夫人近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这批珍贵的私人信件,是沈粹缜女士在宋庆龄逝世后,亲自捐献给北京宋庆龄故居的。邹嘉骊说,当时对于是否捐信,她跟妈妈有点分歧,作为一名出版人,邹嘉骊深知信札的珍贵价值,在捐献之前,她特意复印了全部信稿。近日,邹嘉骊重新整理了这批珍贵信件,除了《宋庆龄书信集》摘录过的10封信之外,大部分尘封多年的珍贵史料属首次披露。
“最亲爱的沈大姐:昨晚接到你的信,很感谢!虽没有信给您,但您一直在我心上。我希望您要当我是自己人,不要客气。要用钱请您拿我的用。原来我要交给您五千元留给你用的,但事繁,忘掉写清楚了。请现在取出5000元自己用,钱放在银行不要,没意思!我遗嘱上已写清楚了这件事。祝亲爱的大姐保重身体,不要多伤脑筋!林泰1980年5月17日”
林泰是宋庆龄在私人信件中经常使用的化名。这封信,是宋庆龄在逝世一年前写给挚友邹韬奋夫人沈粹缜的亲笔信。
当时沈粹缜回信给宋庆龄说,过去在解放前深得宋庆龄的照顾,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工作,也有了收入,就不能接受宋庆龄的这5000元钱了,如有需要的话,她也绝不见外。宋庆龄逝世后,沈粹缜将这笔钱捐赠给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管理处,后改捐给上海宋庆龄基金会。
残缺的历史
沈粹缜第一次见到宋庆龄,是在1937年7月5日。为营救“七君子”出狱,宋庆龄发起“救国入狱运动”,她联合一批爱国民主人士亲赴江苏高等法院,抗议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宋庆龄正气浩然,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深刻在沈粹缜心里。沈粹缜在回忆文章中写到,“我与庆龄同志认识不算太早,但相知神交已久。”1941年,宋庆龄在香港为解放区募集大批救济物资缺人手,点名让沈粹缜去,沈欣然前往。邹韬奋去世后,1945年宋庆龄亲切地对沈粹缜说:“邹先生去世了,你不能太悲伤,身体要紧。邹先生的文章代表人民讲话,在蒋介石的黑暗统治下,为进步青年指明了出路。他用他的笔做了很多好事。你有机会也要到社会上去做事,你能做的。”
新中国成立,沈粹缜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筹备工作,邓颖超陪同宋庆龄从上海来到北京。政协开幕那天,沈粹缜惊喜地又见到了宋庆龄,她与罗叔章陪同宋庆龄到怀仁堂签到。会后,沈粹缜陪同宋庆龄返沪,宋请沈出任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的所长,此后,两人长则一个月,短则三五日,即书信往来互通信息。
尽管沈粹缜比宋庆龄小8岁,宋庆龄亲切地称她为“沈大姐”。上门访谒、家宴待客,沈大姐都是座上客。在工作上,沈粹缜也是宋庆龄最好的伙伴,她经常陪同宋庆龄到上海的工厂、农村等视察,陪同接待外宾。生活上,两人如亲密的邻里,“礼”尚往来。宋庆龄喜欢亲自下厨烧菜,每次做拿手好菜――京葱牛肉烧豆腐时,她都会装成几盖碗,嘱托周和康送给沈粹缜品尝。“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沈粹缜在上海的生活受到了冲击,宋庆龄得知后忧心忡忡,亲自安排沈粹缜搬至她父母原先的住房陕西北路369号。
邹嘉骊告诉笔者,可惜的是一大批信件在“文革”中销毁了。“记得1967年七八月间,从上海新村搬去陕西北路369号前,妈妈让我和一位好友帮着整理信件,我们每读一封,妈妈来决定是留还是烧,当时烧了一批与‘文革’有关的信件。有些内容我还记得,但信已经没有了。”邹嘉骊说。宋庆龄在信末时常嘱咐“看后请销掉”,其中既有宋庆龄多年从事社会政治活动养成的严谨习惯,也有自认为中文不如英文,有白字、字迹潦草等缘故。“妈妈捐了一段残缺的历史,仍然或多或少地流露出那个时代的印迹。”
1967年11月29日宋庆龄致函沈粹缜,打听蔡缦云的消息。“我早以为你已到奉贤去了……现在听说,你仍在上海,我赶快写这封信给你。”“我希望你好好保重身体。”并谓:“我的老干部蔡缦云,一年多没有消息了。不知道什么缘故她被关起来。我日夜不安,不知是否因为她代我交一些钱给我一个表亲缘故?因为她一直很老实,守纪律的,也不和坏人来往。如果你听到她的消息,请不要瞒我吧。我对她应该负责!除了生在资产阶级的家庭里,我的表亲从未参加过政治或做过坏事。一直很老老实实的。”
1972年4月19日的信中,宋庆龄感叹道:“三个月里失去了五个好同志和朋友,使我很难过。”
姊妹的倾诉
上世纪70年代,宋庆龄写给沈粹缜的信中,时常谈及她饱受皮肤病缠身的苦痛,“使我日夜痛痒不能坐停”。当她听说沈粹缜得了心脏病,在信中写道:“我万分着急。请千万不要到故居去!你必需好好在床上休息!祝你早日恢复健康!再次要求你千万不要起床!!”宋庆龄用纯蓝墨水、黑色水笔写下的短信言简意赅,她时常为潦草的字迹和白字而抱歉,阅读者却能从中感受到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殷切深情。
从1973年5月11日的信件开始,“沈大姐”的称谓变成了“亲爱的沈大姐”,甚至在偶尔由秘书代笔的信笺上,“粹缜同志”之前宋庆龄都要亲笔加上“亲爱的”三个字;而沈粹缜的回信,也从早先的署名“沈粹缜”变为“缜”或“真”。
宋庆龄与沈粹缜之间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人并不了解。在她们的两地书信中,留下了不少的礼轻情意重的往来:“几只四川桔子”、“两条你喜欢吃的鱼”、“托朋友代你买的绒鞋”……连住在对面的叶老“在河里钓着一条十几斤重的大鱼及二只甲鱼(‘大王八’)……开心得了不得”,宋庆龄也在信中描述得绘声绘色。身边的工作人员李姐、钟兴宝病了,宋庆龄在信中流露出万分的焦急和挂念。对宋庆龄托办的事物,沈粹缜总是办得妥妥帖帖,比如缺钱用沈大姐就要求“收到后请给我正式条子”。如果当年的通讯条件如现在这般发达,这些通信就像亲密无间的姊妹间煲个电话诉诉衷肠。
邹嘉骊一边翻阅着两位老夫人写下的词句,一边笑着说:“你想象一下,两位美丽的老太太,有一点经济往来还要打收条。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她们就是闺蜜呀!”1977年10月19日,宋庆龄在信中诉说:“亲爱的沈大姐:我从报上看到您参加孙中山纪念活动,十分感谢您。我自己没有在这里参加。这个日子总是使我沉痛,虽然我应放眼于光明的未来。”
邹嘉骊感叹道:“妈妈这辈子是最优秀的配角,在父亲身边是配角,在宋庆龄身边也是。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忙着整理爸爸邹韬奋留下的东西,妈妈去世15年了,也无暇为她写点什么。”
临终的遗憾
1981年5月,宋庆龄病重。在最后一段日子里,沈粹缜在北京日夜守护在宋的身边。宋庆龄曾断断续续向沈粹缜谈了许多长期隐藏在心底深处的话,最突出的是对她妹妹宋美龄的思念之情。有一次宋对沈说:“我很想美龄,现在能来就好了”;又说:“美龄假使能来,住在我这儿不方便,可以住到钓鱼台去。你们是认识的,可以帮我接待她;早上接她来,晚上送她回去。”沈听了十分感动,连连点头应允,并将这件事向邓颖超作了汇报,不久接到回音说宋美龄已移居美国,由于身体有病不能远行回来探亲。听到这个消息,宋庆龄叹了口气,惋惜地说:“太迟了!”又有一次宋似有预感地说:“国内认识美龄的人不多了,如果她来你一定要好好接待她。”沈理解宋的心情,俯身安慰说一定牢记她的嘱托,欢迎美龄归来。宋庆龄最终没有见到分别多年的胞妹,带着遗憾,于1981年5月29日与世长辞。
宋庆龄的身后安排也是沈粹缜转达的――病重探望谈心时,宋庆龄说,她的父母都葬在上海,她热爱上海,去世后一定要把骨灰盒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她父母身边。
宋庆龄逝世后,一次国家代表团访美前夕,北京来电请沈粹缜录音,邹嘉骊记得录音的底稿是她起草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宋庆龄临终时希望宋美龄回北京的心愿。后来邹家得到了对方的回音:“东西收到了。”
沈粹缜对宋庆龄的逝世无限悲痛,经常思念。1981年6月8日她写下纪念文章《我的追念》。在宋庆龄塑像建成时曾坐了轮椅去陵园参加揭幕典礼。她对未能实现宋庆龄的最后嘱托而感到遗憾。
部分信件摘录沈大姐:
我已和医生论过小妹(邹嘉骊――笔者注)的病状,明日我去拿药,我们快回京了。祝你好!
宋庆龄1957.11.15
沈大姐:
你如果住到369号去,那里一对老夫妻是看房的,很负责,做卫生工作,并且他们的女儿是隔壁小菜场上的工作人员,可以让她帮忙带菜。总之,那里两个人是福利会最负责的,不像以前那个坏家伙。所以请你不要担心……千万不好客气,我们不是一般的朋友呀!
我从未为你操心。我一直在关节疼腰疼,因此不能多和你在一起,更使我难过。
林泰1971.2.10
沈大姐:
多谢你的信。我已打过一个疗程的血管针,每次两个半小时,现在还需要打两个疗程(即20针)。据大夫说,他们一定要把土霉素的余毒都彻底排出……
北京今年特别冷,不下雪,只有霜,所以发高烧感冒的人很多。我特别托朋友去代你买了一双绒鞋,请穿上绒袜,一定配合你穿的。千万不要谢我!这是点小心意。
林泰1973.1.15
亲爱的沈大姐:
你近来身体好么?甚念!可是我很不幸!上星期日,我刚要开房门到外面去,忽然有人从外开我房间,空气的压力使我像一张纸跌在地上。大夫来检查我没有跌坏骨头,但是背及腰都痛肿。现在没有药好用,只是用按摩减轻肿情况。每天医生及护士来看我,请你不要着急不安!
林泰1974.7.5
亲爱的沈大姐:
睡在床上,想到朋友们,特别是想到你。这么多年以来,你一直是我亲密的朋友。想念你,希望你身体健康,希望在你来京参加会议时,我的伤已经治愈,我们又可见面了。
从片纸上飞寄我的友情,望你身体健康,冬季在上海注意保暖少上街。祝近好!
林泰1977.11.13
亲爱的沈大姐:
听到你旧病又发了,心里非常难过。
我希望你能到北京我家养病。每天有大夫来,房间又暖,不怕风大下雪,都较医院好!
请你考虑下,早些来这里休养。
祝您身体快复元,精神愉快!
林泰198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