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金仲华诞辰105周年暨《金仲华传》首发仪式”在他的故乡桐乡隆重举行。我作为中国福利会的代表参加了纪念活动。
金仲华先生是宋庆龄最信赖的朋友,又是中国福利会的老领导。他与宋庆龄以及宋庆龄亲手创办的中国福利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福利会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中福会的老领导。
中国福利会由宋庆龄于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创办,至今已有74年历史。金仲华在我会创办初期就担任了领导,是经历了中国福利会从最早阶段――保盟时期、中国福利基金会直至中国福利会三个不同阶段的领导人。从机构在香港创办初期,直到他1968年受迫害不幸逝世,他在我们机构担任领导整整30周年。
1938年8月,金仲华由武汉经广州赴香港,任《星岛日报》总编辑,同时参加保盟,担任中央委员。1941年3月,他与邹韬奋一起负责《保盟通讯》中文版的撰稿和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参与宋庆龄积极支持创办的《华商报》,配合保盟使海外华侨了解中国抗日形势和物资上的急需,发挥了重大作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保盟迁到重庆,他继续为保盟做文字宣传工作。
抗战胜利后,保盟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迁至上海,金先生仍担任中央委员。1950年机构更名为中国福利会,金先生为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并负责国际宣传委员的工作。应宋庆龄邀请,他协助宋庆龄创办《中国建设》杂志,和陈翰笙等组成《中国建设》编辑委员会,并担任《中国建设》杂志编委会主任,兼第一任中国建设杂志社社长。1958年参加中国福利会20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审阅了《中国福利会二十年》纪念文集和展览图片说明的文稿,参加了庆祝活动。还应邀出席宋庆龄为专程由北京来沪参加纪念活动的何香凝、廖承志、齐燕铭、康克清等举行的便宴。1963年,他主持了中国福利会成立25周年集会,会上宣读了宋庆龄致全会工作人员的贺信。
新中国成立后,金仲华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等职务。由于宋庆龄创办的基层单位大多在上海,金仲华作为中福会执委特别是上海市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给予各基层单位的支持与关心更多。文革中,宋庆龄与各基层的联系中断了,心急如焚,特意要求金仲华去关心查看。金仲华以他以往一贯的认真负责态度,一一走访各基层单位,并鼓励工作人员继续做好工作。
宋庆龄最信赖的助手。
金先生是宋庆龄最信赖并敬重的助手。1945年8月,他陪同宋庆龄赴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会见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当年9月6日,宋庆龄以保盟主席名义在重庆寓所宴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由金仲华作陪。解放战争时期,金仲华在环境极其恶劣的上海,积极参加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工作,得到周恩来的关心赞赏。1949年l月,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致电邀请宋庆龄由沪北上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同时,致函在香港的方方、潘汉年等,希望“派孙夫人最信任义可靠的人如金仲华送去”。可见宋庆龄对金仲华的信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宋庆龄非常关心中国福利会在上海的各个实际上已经被迫处于停顿状态的事业单位,函请金仲华帮助。宋庆龄说,“1966年中福会在上海的工作实际处于停顿状态,《儿童时代》杂志也不再出版了,我接不到一份中福会下属的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童艺术剧院和其他单位的报告,我于是请金仲华帮助。他像以前一样认真负责,走访了这些单位,鼓励他们继续工作。我曾想设法同他见一面,也没成功。几年以后,我才知道,他一生中所做的好事都被歪曲、颠倒,成了败坏他名誉的罪证。”
金仲华遭到林彪、江青一伙恶毒诽滂和残酷迫害和折磨,于1968年4月3日含冤而死。1978年8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在上海龙华隆重举行金仲华骨灰安放仪式,为他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9年4月3日,在他逝世2l周年之际,在万国公墓名人墓园举行金仲华墓落成和骨灰迁移仪式。
1981年1月7日,宋庆龄亲自写文章《怀念金仲华――中国建设的创始人之一》,文章说:“他是我一直非常尊敬的人。在过去的爱国和进步事业中,他不遗余力地帮助了我和我的同志们。宋庆龄称金仲华为“国际知名记者和国际问题评论家,中国第一大城市的副市长。我们忠实、坚定的同志和同事。”并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进步事业。金仲华秉性正直,他对世界上的―切事物都抱着良好的愿望和乐观的态度。解放以后,他作为优秀的、经得起考验的进步知识分子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兼任《新闻日报》社长、总主笔、在新中国民间的国际交往中,他常被选为代表派往国外。《中国建设》筹建之初,他就十分关心这一丁作,一九五二年任杂志社的第一任社长。”
在这篇文章里,宋庆龄深情地回忆起金仲华,特别提到金先生是一位孝子,并列举了金仲华对待老母亲的细致入微的关心与照顾。这样的细腻描述,体现出宋庆龄与金仲华亲密关系与友情。如果不是这样深的情谊,是无法写出这样具体而深沉的文章的
可亲可敬的人。
在《金仲华传》即将出版前,金仲华先生的家属找到我,希望通过我请鲁平为传记写一篇序。我怀着试一试的态度给鲁平发了―份邮件,没想到不到一周时间,鲁平就寄来了他写的《迟到的回忆》。文章满怀深情回忆了在金仲华领导下于作的感受。
鲁平在50年代初就在金先生领导下工作,从筹备国际宣传委员会,到筹备《中国建设》杂志,一直到杂志诞生后迁往北京,鲁平从一般工作人员干起,一直到担任杂志的领导,金仲华的关心帮助令鲁平受益匪浅。我为撰写纪念宋庆龄创办《中国建设》60周年文章曾采访鲁平,采访中,我就感受到鲁平对金仲华的尊敬与爱戴,因而在接受金先生家属关于请求鲁平为传写序之事时,心怀九分把握。尽管时间已经很紧,尽管鲁平年事已高。果然,鲁平很快写就文章,可知他的内心对金先生怀有的尊敬有多深!鲁平对金先生的评价是,他十分平易近人,对下属的工作很关心,很理解。同时业务能力强,对外宣传的口径与政策把握得很到位。有他做后盾,工作起来心里有底。金仲华虽身在上海,担任上海市分管文教的副市长,工作担子很重。但是每次开会或出国访问,只要有机会到了北京,一定到杂志社来了解情况,研究工作。同时针对每期的稿件给予具体的意见与帮助。此次鲁平虽无法出席在桐乡举行的纪念活动,但他要我无论如何替他向金先生家属致意,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至于我自己,对金仲华先生也有一份特别的感情。不仅仅因为我是中国福利会机构的工作人员。我与金先生的外孙女张圆圆是小学同学,我们同在一个学校又同是宋庆龄创办的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服务队接待小组的组员。儿时,我们经常在放学后到少年宫参加外事接待任务。我们住的很近,每次总是同路来去。所以我早就知道金仲华是她的外公。
当我从事宋庆龄与中国福利会历史研究时,每接触到金仲华这个名字,都会感到格外亲切。因此,我也十分愿意为《金仲华传》以及一切与金仲华有关的事出一份力。
纪念座谈会上,多位同志的发言从不同角度让我了解到金先生很多感人之处,对他更加敬仰。可惜,当前对金仲华的宣传与研究尚很不够。在纪念金仲华先生105周年诞辰之际,我由衷希望学习并弘扬其精神,为宣传与研究金先生尽绵薄之力。
(作者沈海平系中国福利会宋庆龄研究室工作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