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故事 > 正文

亲历国庆五周年国宴

2013/10/22 14:56:41 来源:劳动报 作者:姚以恩

  原上海翻译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姚以恩今年85岁高龄,在他的记忆中,仅有两次在北京欢度国庆,一次是1954年国庆五周年,另一次则是2001年,而这两次“首都国庆记忆”都与他的本行―――俄语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95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五周年的日子。那时的北京满目秋光,金风送爽,天安门广场前摆上了各种鲜花,一片喜气祥和的景象。那一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怀仁堂庄严开幕,紧接着,北京迎来了一大批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庆典的尊贵客人。国庆节前夕,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酒会,招待应邀前来参加国庆活动的各国贵宾。

  那一年,姚以恩26岁,刚刚结婚才一年,斯文儒雅,风度翩翩(当然,他现在也是一个帅爷爷)。这样一个年轻人,却参加了那场盛况空前、高朋满座的国宴,目睹包括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内的无数贵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是被派过去当宴会翻译的,和我同去的有十几个男女学生,都是北京俄语学院的进修生。”姚以恩说。在那个年代,他们算是全国俄语水平最高的一批年轻人,思想进步,朝气蓬勃,没有谁比他们更适合接待外宾了。

  新中国诞生伊始,百废待兴,国家急需一批俄语人才,以保证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1949年12月,上海《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则以姜椿芳校长名义发布的“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招生简章”广告,共招生300名。姚以恩报名投考,经过“国文、政治常识、其他外国语”的考试,他被录取为第一届学员。经过一年全身心投入的刻苦学习,他被留校聘为老师,有意思的是,他的夫人张志澄1952年初进入上海俄文学校时,姚以恩就是她的老师。

  或许有人质疑,一年的时间能否学好俄语,但事实情况是,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语言学、作文、口译、语法都是满分5分,这张泛黄的成绩单至今还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他不仅在校担任系秘书,还负责每周四出版的《文汇报・俄语周刊》的编辑工作,参加了我国第一个翻译工作者的组织―――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

  据姚以恩回忆,上世纪50年代,全国仅有三所俄文学校,分别是北京俄语学院、上海俄文学校以及哈尔滨俄文学校。这三所学校中,属北京俄语学院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学习条件最为优越,还有苏联派来的专家和俄侨教师进行授课,所谓科班教学,绝对正宗。为进一步培养俄语人才,1954年姚以恩被派到北京俄语学院进修,因其中文基础较好,故主攻俄译中。当时,给他上翻译课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李立三的妻子李莎,原名叶丽萨维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是著名俄语教育家。

  也就是那一年,姚以恩和同学们被授以光荣任务―――在9月29日的国庆晚宴上承担翻译工作。这些进修生都具备接待外宾的经验,因此无须特别准备和培训,只是简单关照几句,便让他们出发了。当天,一行人穿着普通的制服,来到了北京饭店大宴会厅门口,远远就看到周恩来已经等在那里迎宾了。

  好不容易见到敬爱的周总理,学生们特别激动,真想冲上去和总理握手。但有人关照他们说:周总理接待外宾忙不过来,大家不要和总理握手。于是,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崇敬地向总理点头示意,依次走进宴会厅内。当姚以恩走到周恩来跟前时,听到总理说:“你们可以陪外宾跳跳舞嘛!”姚以恩停下了脚步,回了一句“我不会”,结果给总理骂了回去:“小鬼,还不会跳舞?”回忆起这段花絮时,85岁的姚爷爷用卖萌的表情说:“我到现在还不会跳舞呢……”

  查阅当年的新闻报道可以知道,1954年国庆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首次访华,当时他还没有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其他贵宾还有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贝鲁特,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首相金日成,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第一书记阿波斯托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桑布等党的一把手或国家元首,还有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共计40多个国家,当时的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几乎全都派出代表团。

  当晚,毛泽东主席在宴会上致祝贺词,言语非常简短,仅仅61个字:“欢迎各位朋友来到中国!对于各位朋友带来的友谊,我们表示感谢!祝贺各位朋友身体健康!祝贺我们相互间的友谊更加增进!祝贺世界和平更加巩固!”祝贺词虽短,但既有欢迎,又有感谢,还有祝贺,真是言简意赅,举重若轻,舒放有致。

  而能参加这样高规格的宴会,姚以恩既兴奋又紧张,他不敢喝酒,从头到尾都忙着沟通,忠实地做着翻译工作,连菜都没好好品尝。那次国宴开了几桌,烧的什么菜,味道怎么样,喝的什么酒,姚以恩只能抱歉地回答:“都过去快60年了,实在想不起来。我只记得酒会的时间不长,真有人陪外宾跳舞。”

  1954年的国庆还有一项盛大的活动,那就是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当天,在天安门六个观礼台上观礼的就有1万多人。国防部长彭德怀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由步兵、骑兵、摩托化兵、伞兵、炮兵、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方阵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空中的重型轰炸机、歼击机等也列队掠过天安门上空。而在游行方阵中的群众始终激情澎湃,有的高举横幅,有的挥舞着花束,有的一路喊着口号。

  尽管没有观摩盛大的阅兵式,但姚以恩有幸参加了游行活动,被安排在学生方队中。

  当日清晨5、6点,学生们就精神抖擞地起床了,准备好水和干粮,早早就赶到集合地。几个小时后,当他随着游行方队走到天安门金水桥前时,看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两侧向外宾和群众招手致意,心情格外激动,一遍又一遍地高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那是姚以恩有生以来参加的唯一一次首都国庆游行活动,第二次来北京度国庆时,已是47年之后的2001年。上一次是“公派任务”,这一次却是“私人活动”。

  话说新中国第一批专攻俄语的知识分子,毕业后分布在外交、经贸、新闻、教育等各个领域,其中不少人成为俄语专家。姚以恩专门研究翻译犹太文豪肖洛姆-阿莱汉姆的作品,他是《列宁全集》60卷本定稿人之一,还是《汉俄大词典》的编纂人之一,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2001年恰逢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建校60周年,姚以恩以“荣誉校友”、专家的身份参加了校庆活动,于国庆前夕来到哈尔滨,随后再到北京欢度国庆,与老同学聚会。

  姚以恩翻出12年前的日记本,上面细致地记录着每一天的日程。9月21日来到哈尔滨,到主编《俄汉详解大词典》的俄语辞书专家李锡胤家做客;9月22日参加哈尔滨外国语学校校庆活动,学校为老校长王季愚制作了一尊铜像;9月25日,为博士生讲授“修订《列宁全集》的奥妙”……9月27日抵达北京与妻子张志澄汇合;9月30日逛天安门,拍夜景;10月2日到老同学、中央编译局原常务副局长顾锦屏家吃饭,菜甚佳……

  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听说姚以恩来北京了,顾锦屏出面联络了当年的老同学,组织了一场隆重的聚会。10月4日,大约有50人被召集到中央编译局,这些六七十岁的老学者、老领导坐下来侃侃而谈,互相交流近况,仿佛求学的时光就在昨天。

  对比这两次在北京的国庆记忆,姚以恩说:“1954年的国庆,感觉是兴奋、新鲜、开了眼界,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而2001年的国庆,气氛轻松,见到了很多新老朋友,大家沉浸在友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