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这辈子的经历,称得上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从小家住苏州河畔的北站街道,童年时常在河边迷宫般的货物堆里,与小伙伴们玩着“官兵捉强盗”的游戏,少年时大热天能在河里游个横渡来回,顺便捞起从货船上滚落在河中漂浮的西瓜,青年时热烈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石河子农场奉献青春,中年时受政府关怀,调回隶属上海的苏北海半农场,儿子也享受政策照顾,户口得以迁回上海,已结婚生子。老年时,光荣退休返沪,祖孙三代欢聚一堂,住进动迁分配的三室一厅新公房,安享天伦之乐,终于圆了支边战士落叶归根的“上海梦”。现在儿子媳妇上班忙,老伴在家买、汰、烧,老杨负责接送孙子读书,一家门的生活其乐融融,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每当夜深人静上床睡觉时,孩提时代苏州河畔的影子老是在老杨脑海里晃悠,辗转反侧,挥之不去。为了将海派文化、上海光荣革命传统、民族工业历史印记更好传承下去,老杨当机立断决定带着孙儿一道故地重游,看看苏河湾畔的美丽风光,讲讲老底子的故事。
经过一排低矮的两层楼街面民房,来到几幢高大的老式楼房面前,爷孙俩停下脚步,仔细地端详起来。清水灰砖墙体,立面构圆整齐,红砖墙柱外凸,建筑形体简洁,墙上有牌介绍:原福新面粉一厂厂房以及仓库,通和洋行设计,1912年建。孙儿看罢有点不以为然,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听着老杨的慢慢絮叨……
不要小看这个面粉厂哟!它可是我国民族工业的老祖宗呢。话说清代后期大量洋货倾销中国,花花白银流向外国人腰包,国内洋务派官僚也办实业奋起直追,在这夹缝中我国民族工业悄悄产生。1904年日俄战争在东北打响,市场上面粉非常畅销,但是都被洋面粉垄断。无锡荣家两兄弟立志创办中国人自己的面粉厂,起初遭受到大量进口面粉的凶猛冲击,陷入危机,差点破产,但是他们毫不气馁,顽强拼搏,终于生产出优质的“兵船牌”面粉,一炮打响市场,于是再到上海发展建立这厂。后来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趁洋人忙于欧战,福新厂订单积满,供不应求,又在附近建了多个面粉厂,最终成为中国面粉大王。当时市场上棉纱也很畅销,他们又在苏州河边建了多个纺纱厂,又成为中国纺织大王。荣家兄弟在洋货面前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争了口气。侬晓得荣家企业为啥能够由小变大吗?告诉侬是因为依靠了这块风水宝地。侬看,苏州河横贯市区东西,水流交通便利,两岸发展空间很大,这种自然条件要比黄浦江优越得多,所以苏州河沿岸成为上海近代工业的温床,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
面粉大王的励志故事引起孙儿的浓厚兴趣,他主动推着老杨迈过漆黑大门,要到里头看个究竟。底楼大厅宽敞明亮,几根方形巨柱排成两列,上面都顶着粗大的木梁。迎面中间地上堆放着二三十袋面粉,顶上吊着一个滑轮,串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麻绳,一头垂落在面粉袋边上,一幅当年发货装运的场景。进深有一张办公桌,上搁着一部电话重机,后座一位端庄女士,歪着头听电话,一动不动地像个雕塑,仿佛当时联系促销业务的繁忙模样。在看两旁墙壁上挂满了巨幅画像,尽是些淑女后背的半身画,都是乌发高盘,上面插满各种黄金钗件,两旁垂下长长的坠链,后领低垂,颈肤雪白,身穿印有黑底黄龙的和服,腰带宽松交叉。这种复杂的场面看的爷孙目瞪口呆,过了半晌都没回过神来。一百多年前的面粉工场与现在的美术画像,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如今像穿越了时间隧道一样,跑到一块,互不相扰,寂静无声,和谐共处,别具一格,回味无穷。是啊,这座厂房要是开动机器,无污染苏州河水质环境,要是统统拆光吧,隔断历史怪可惜的,如此看来,只有外面保持历史风貌,里面设立无烟工业,才能做到两全其美。这种灵感就是当今的创意产业,在后面一幢六层楼厂房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充分发挥。长安路101号原为福新一厂车间,现已改建成“苏河湾艺术中心”,在保留老厂房历史建筑的同时,改变了内部的装饰布局,赋予了崭新的艺术生命。楼内各层面分别布置有展览、行为艺术、音乐舞蹈作品和影像作品,六楼顶层特地开设了西餐厅,可以一边品尝佳肴,一边眺望蜿蜒曲折的苏河湾水景,成为当代苏河湾艺术家青睐的重要活动平台。如此精彩的创意思路,令爷孙二人大饱眼福,惊叹不已,茅塞顿开,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