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从高速下来,转入惠澳大道后,便沿着一条水泥路一直往前走,道路两旁零零散散的分布着高矮不同的民房,与其他正在建设中的乡镇并无二致。我们的心带着些许焦急又满是期待,邓演达先生的纪念园会在哪呢?车转过一个弯,忽然一个牌楼跃然出现在我们眼前,红柱黛瓦,造型质朴典雅,“邓演达故里”五个大字耀然其上。终于到了!这就是养育了邓演达先生的那方水土,这儿是否也寄托了他的精神?他的忠魂是否正在周边的青山绿水中,默默地关注着前来瞻仰他的人们?我不得而知,却又在茫茫间觉得应是如此。
邓演达纪念园空间布局为“一心、一轴、三区”。“一心”为由邓演达故居、邓演达陈列馆和演达学校组成的核心区,建有陈列馆、励志壁、双桥、坚贞桥、报国亭等;“一轴”为串联各功能区、集中展示纪念园各类景观的风貌轴;“三区”为纪念园西部的老村风貌区、中部的观光农业休闲区、东部的现代农业区。惠州当地政府将邓演达纪念园按照4A级景区标准打造,提出“三基地三区”的口号,即全国农工党党史教育基地、全国统战基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区、现代农业观光区、文明农村示范区。邓演达先生生前为民众谋取幸福生活披荆斩棘,是家乡人民的骄傲,现如今他的纪念园也和家乡的新农村建设融合为一体,为家乡发展做贡献。也许,这正符合邓演达先生的心愿吧。
从牌楼下走过,进入园区广场。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屹立的邓演达铜像,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他身着戎装、英姿勃发、眼神坚定的凝望着远方。那目光,满怀壮志,似是正在寻找中国革命事业的前进方向;那目光,充满深情,流露出对农工平民的无限关爱;那目光,饱含期盼,似是由衷希望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能傲立在世界东方。我想,邓演达先生应是欣慰的,他所追求的信仰,他所奋斗的事业,如今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已实现了,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而邓演达先生创建的农工党也已成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重要部分,正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革命之火、生生不息”,也许这就是邓演达先生铜像嘴角含有一丝微笑的原因吧。
园区广场的右手方向是邓演达故居,邓演达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故居有七间砖瓦平房,前、后两小厅,一天井,大门上端金字阴刻“邓演达故居”云石匾额,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周谷城题。故居的寝室与后厅中还陈列着雕花床、木椅等邓演达遗物。凝视着这一切,我耳边似乎响起他手捧书籍的朗朗书声,仿佛看到了他挑灯夜读的专注神情,感受到他立下宏志的坚毅决心。房屋、家具本都平常,但因邓演达先生曾经的存在,一切便就此不同。
离开邓演达故居,便移步到具有客家民居风格的邓演达陈列馆。陈列馆红楹朱户,白墙灰瓦,华朴相生,清新典雅。馆内以少年立志、戎马生涯、拥孙伐叛、坚持民主、创建新党、慷慨就义等几个部分,展示邓演达先生一生光辉业绩与不朽功勋。我们认真聆听讲解,在一幅幅关于邓演达先生的图文资料前流连、注目、赞叹。先生的革命功绩自不必赘言,而先生的英风浩气更是义薄云天。“人生自当忙不息,天地原来未瞬留”。这是先生牺牲前留下的诗句。邓演达先生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忠勇奋发,救国救民,追求真理,顺应历史潮流,以自己卓越的建树推动社会发展;他刻苦耐劳,廉洁公正,高风亮节,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催人奋进。他的精神永远是农工党员、乃至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青山寂寂掩忠魂,碧血丹心照后人。旧物无音,却代我们诉说着对先烈的无限缅怀;图片无声,却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忠魂的铿锵有力。驻足于此,我们在深切缅怀邓演达先生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身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农工党员,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好邓演达先生的高尚情操与爱国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树立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而不断奋斗。也唯有此,才不枉费农工党员这一身份,才能称得上是继承了邓演达先生精神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