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源”取此名是寓意其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外滩源”在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占地16.4公顷。区域范围为“圆明园路――北京东路――虎丘路――南苏州路”围合地块,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区域,保留着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优秀历史建筑。
殊不知,在1936年5月31日,位于“外滩源”东北侧,南靠香港路,北临苏州河,博物院路(今虎丘路)131号“虎丘公寓”,由来自全国华北、华南、华中以及长江流域20余省市60多个救亡团体和十九路军的代表共70余人在这里秘密集会,宣告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这里成为了全国各界抗战救国的重要阵地。
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震撼了全国人民。随着学生运动进一步掀起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上海各界救国会应运而生。
12月12日,上海文化界马相伯、沈钧儒、宋庆龄、李公朴、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吴耀宗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280多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旋即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以及陶行知创办的“国难教育社”等爱国救亡团体,进一步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抗日救亡的决心。
12月20日,吴耀宗(时任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校会组主任干事)同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陆干臣和青年会干事邓裕志、刘良模等28位爱国的基督教人士联名发表《上海各界基督徒对时局宣言》,表达了对救亡运动的呼应和对“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支持。吴耀宗等一批基督教人士同各界救亡运动领导人有了广泛联系。
12月21日,沈兹九、史良、王孝英、胡子婴、杜君慧、陈波儿等发起组织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接着,又成立了上海各大学教授救国会、大中学校学生救国会……
1936年1月28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扩大为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宣告成立,沈钧儒因长期从事救国工作,又是经验丰富的长者,自然地成为救国运动中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之后,北平(北京)、南京、武汉、天津等地也成立了各界救国会。救国会最初的发起者和参加者,主要是一部分具有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还有一些各阶层、各党派的民主人士。为了广泛开展抗敌宣传,标明由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妇女界救国会、职业界救国会、各大学教授救国会、国难教育社合办的《救亡情报》,于5月6日出版,《救亡情报》的报头,由九十七岁高龄的马相伯亲笔题写并钤印章。
4月,冯雪峰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从陕北到上海,与沈钧儒、章乃器等接触,向他们传达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5月30日,沈钧儒、史良、王造时、沙千里等,不顾当局禁令,不畏军警铁棒刀枪,不理会点名警告,带领群众游行示威前往江湾,公祭“五卅”烈士。
紧接着,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宋庆龄、沈钧儒、马相伯、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等人发起、联络了全国华南、华北、华中及长江流域20余省市地方60多个抗日救亡团体和十九路军的代表共70余人在上海秘密集会,假吴耀宗工作的博物院路(现外滩源虎丘路)131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会议室召开会议,举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正式宣告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或全救会)。
大会听取了上海、南京、天津、厦门、香港、广东、广西等地救国会和平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代表的报告,通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章程》,申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联合救国阵线,以团结全国力量,统一救国方针,保障领土完整,图谋民族解放为宗旨,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救国会”明确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成全国各党各派团结合作,共同抗日;要求各党各派立即停止军事冲突,派遣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共同抗敌纲领,建立统一的抗敌政权。文件还要求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坚决反对任何当局压迫民众运动,摧残言论自由。大会选举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邹韬奋等40多人为执行委员,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王造时、孙晓村、曹孟君、何伟等14人为常务委员。并决定将《救亡情报》作为该会的机关报,《救亡情报》初为周报,起先逢星期日发行,后来不定期出版。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也成为救国会的会刊。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成立,进一步从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和扩大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阵地。上海,也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救国会的活动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1936年7月15日,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联名发表题为《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告全国同胞书,全面阐述了救国会的立场,表示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要求国民党改变“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联合红军,共同抗日。救国会的号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华北、西北、华南等地区以至在旅居欧美、东南亚的华侨中,相继成立了各界救国联合会。据估计,到1936年底,全国救国会会员人数达数十万人。
中国共产党对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给予高度的评价。9月18日,毛泽东致函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沈钧儒,指出救国会的抗日救国的言论和英勇的行动,已经引起全国广大民众的同情,使全体红军和苏区人民产生无限的敬意。同时表示中国共产党愿同救国会在各方面作更广大的努力与更亲密的合作,并派潘汉年与救国会领导人经常交换意见。1945年冬,救国联合会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1949年12月18日,救国会鉴于它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在北京宣告结束。
从一条短短的博物院路变成了如今的虎丘路,当年,这块小小的弹丸之地,众多文化场所在此,不可否认其底蕴之深厚,而当年博物院路131号,则成为全国各界抗战救国的重要基地,更增添了上海在抗战中的重要角色,
今天,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寻觅上海抗战遗址,唤醒我们的记忆,勿忘历史!勿忘国耻!
相关链接:
博物院路(今虎丘路)131号,原名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大楼,简称“青年会协会大楼”。现大楼名改由以路为名,称“虎丘公寓”。1994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市级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1919年,由国际基督教青年协会集资兴建,1920年9月竣工,1924年又扩充改建。公寓占地面积1031平方米,建筑面积4799平方米,坐西朝东,层高5层,局部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维也纳分离派式,平面布局为合院式,入口立面内凹对称。临街中间方形门洞为大门入口,两侧置一对古典的塔司杆立柱,两侧各有5扇玻璃钢窗,配有硬木框方玻璃方格门。进门为宽敞的穿堂,内竖有爱奥尼克柱8根,花砖地坪(已不存在)。穿堂对门两侧有电梯2座,中为磨石子踏步扶梯,铸铁几何形栏杆。二楼扶梯旁边建有平台1座。大楼每层有单间至四间套房供租用,内部设施当时参照美国普通公寓的标准要求,水泵、水汀、锅炉等(水电煤卫)设备齐全。二层到四层有通高方柱,四层五层间与顶部饰有线脚、铜窗,清水红砖外墙,公寓大楼建筑原设计一、二层为教会办公用房,三层以上为教友居住之宅用,1949年建国后一、二楼也改为住宅和三楼以上一起继续作公寓用房使用。
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是1885年从美国传入的,发展速度很快,至1896年已有学校青年会27处。是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学校青年会成立大会,决定组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委办会(全国协会的前身)。鉴于上海的中心地位和该会的发展状况,1912年12月,基督教青年会第六次全国会议正式成立全国总部,名称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会址所在地临近博物院路北首西侧,就设在上海原博物院路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