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虔敬之心,缅怀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先烈,不仅是为了追思过去,还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我的抗日家史得从我的祖父说起。祖父郑钺系浙江兰溪人,清朝末年考取浙江省官费留日,在日本法政大学、日本大学学习法律,获法学士学位。祖父留学期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加入了同盟会。他在东京时结识了祖母、日本名门闺秀木村花子,祖母崇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留学生革命行动极为同情和支持,她嫁给祖父后改名为郑华君。祖父回国后,先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南京大法院检察官、江苏第二特区法院首席检察官,他平生高风亮节、维护法权、持躬廉谨。
祖父祖母育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我的二姑郑苹如生于1914年,她容颜端丽、气质出众,当时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良友》画报在1937年7月的130期就以她为封面女郎。她是位爱国青年,抗战爆发时,她就和姐弟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纸张印刷抗日宣传品,渡过黄浦江到浦东去宣传抗日。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郑苹如正在上海法政学院读书,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邀加入中统。嗣后,她凭借母亲的关系及自己能讲一口流利日语的有利条件,很快融入了侵华日军驻沪各机关的中上层交际圈中,她结交了当时日本首相近卫文?O的弟弟近卫忠?O、近卫文?O的谈判代表早水亲重等高层人物,由此获取了汪精卫欲叛逃的机密情报,并上报重庆,惜未引起重庆当局重视。1938年12月初,她又再次上报汪将于“近日异动”,成为迄今所知报告汪精卫叛国的第一人。可惜,这两次报告都没有引起重庆高层的重视,直到汪精卫经昆明出逃河内,并发出《艳电》之后,才对郑苹如重视起来。
1939年年初,郑苹如结识了日本首相近卫文?O的儿子近卫文隆,她本计划鼓动近卫文隆秘密赴重庆“与蒋介石谈谈”(日本人海野普吉所著《历史的证言》一书中有披露),但因日本居于主流地位的战争扩大派的破坏而停止。
1939年秋,郑苹如奉命打入臭名昭著的上海“76号”(汪伪“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76号”针对抗日爱国人士、新闻界和国民党军统、中统潜伏人员制造了一系列恐怖事件。其头目丁默?以前曾当过上海民光中学校长,郑苹如在这所中学读过书。利用这层关系,郑苹如找到了丁默?,并当上了丁的秘书,以伺机执行中统局剪除丁默?的任务。1939年12月21日,在上海静安寺西比利亚皮货行发生的刺杀丁默?事件,便是郑苹如精心策划。可惜,暗杀未成,她进而被捕。当时,日伪方面派人到我家劝说祖父:“只要你到汪精卫政府任伪职,我们可以不杀郑苹如”,祖父严词拒绝。日本领事也曾到过我家,对祖母说:“你是天皇的臣民,不要忘记帝国的大业,你尽快劝说你的丈夫到汪精卫政府任职,我们可以立即放回你的爱女”。我的祖母却说:“作为日本人,我为我的祖国侵略中国感到羞耻,我怎么能劝说我的中国丈夫呢。”1940年2月的某日,二姑被害。“76号”派人到我家索款交还遗体,奈祖父为官清廉,无法赎还二姑遗体。她牺牲时年仅26岁,抗战胜利后,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先生曾著文称颂她:比死在战场上还要壮烈。祖父内失爱女之痛,外遭伪方之胁,终于1941年4月3日抱恨而终。
我的父亲郑海澄,毕业于日本名古屋飞行学校,时适“七七事变”,遭日本扣留软禁不让回国。于是,祖母便单身赴日,设法帮助父亲偷渡回国。父亲在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第11期驱逐科毕业,历任空军第三大队、第五大队、第四大队中尉三级飞行官,参加对日作战。1944年1月19日,父亲驾机执行飞行任务时壮烈牺牲。如今父亲郑海澄的名字镌刻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的英名碑上。
我的祖母郑华君初欲结好中日,而会逢战乱,历尽艰苦支撑门户。日伪期间,家里生活极为困难,混有沙石的配给粮吃了上顿没下顿,由于我严重的营养不良,骨瘦如柴,经常发高烧也没钱求医治疗,过的是饥寒交迫的亡国奴生活。因为她是日本人,又受到了一些不了解我们家庭情况的中国同胞的敌视,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还拿气枪射伤了她。可即便如此,她自小就给我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教育我爱国。1966年元月5日,祖母因心脏病不治在台湾逝世,蒋介石先生特书“教忠有方”挽幛纪念她。时人有评:郑钺守节,苹如尽忠,海澄成仁,郑母明义。郑氏一家,满门忠烈。
抗战胜利已70年了,那些曾经的生命有多少激情,那些半途凋敝的人生有多么灿烂,那些从容赴死向死而生是多么意气风发;那是锐利的刀,是山上的风,是迎风的旗,是奔流不竭的江河,是我们民族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