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民革有不少前辈党员曾投身这场抵御外侮、捍卫民族独立的战争中。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现就记忆所及,缕述如下。
“八一三”前,为抗日备战,上海被列为“京沪杭国防区”下的“京沪分区”,民革前辈张治中担任该分区的司令,下辖87、88、36师,都是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配有全新的德械装备。当时87师驻常熟、苏州,88师驻无锡、江阴;36师一度在西安事变中调到陕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7月13日,最高军事会议决定增兵上海,把驻嘉兴的第二师独立旅(旅长钟松)调往上海;由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正规军不能进上海,为此,张治中将钟松旅的一个团改为宪兵第13团,进驻松江;另一个团乔装为保安团,其中的一个营秘密进驻上海虹桥机场;另一营进驻龙华警备司令部。此时张治中认为,这次在上海对日作战,一定要“争先一着”!他说过:“中国对付日本,可分做三种形式:第一种他打我,我不还手,就像‘九一八’事变;第二种他打我,我才还手,就像‘一・二八’战役、长城战役;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做‘先发制敌’,此次淞沪战役,应该采用第三种。”7月30日,张治中就向军事委员会建议:一旦上海情况异常,“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难”!蒋介石此前也认为,一旦北平沦陷,底线被越过,就会冲破《淞沪停战协定》,所以立即回电同意,“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据民革前辈、当时在警备司令部任参谋的史说回忆;“那天会后,何应钦拍拍张治中的肩膀说:文白啊,你这是会闹出大事的!”
8月11日,蒋介石听说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军舰正调往上海,就立即命令军队进入上海准备作战。张治中于当晚九点下达命令:1、87师主力进入市中心;2、88师开进北站和江湾之间,炮兵进入真如、大场;3、钟松的独立旅编为20旅,进入南翔。12日一早,上海就有市民看到上万名�孕底氨傅闹醒刖�出现在街头,中国正规军进入上海,就是冲破了《淞沪停战协定》,战事随时可能爆发。消息传得很快,据民革前辈、时任老闸捕房华籍捕头的陆大公回忆,那天下午火车站附近的商店都陆续关门,稍后蔓延到虹口一带。12日这天,闸北、大场、江湾一带的百姓都认为战祸将临,纷携箱笼,设法避往租界。上海的汽车、人力车,以及搬场汽车被雇一空。直到晚上仍没有停止的迹象。民革党员、99岁高龄的杨小佛亦回忆说,8月12日晚上,他住在江湾上海市政府边上的市光路,接到住在公共租界的舅舅的电话,要求他立即带着随身衣服,叫出租车到租界来过夜,杨老离开家后,市光路的家就此毁于战火(详见本版《逃难锁记》一文)。此时民革前辈史�h,担任张治中第九集团军司令部的作战科长,他说:12日部队都已经到位,重炮兵也进入阵地。本来按张治中计划,是即刻要与空军协同强袭日军阵地,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先发制敌以争取主动。不料因为当天下午上海外国领事团要进行会议调停,蒋介石命令部队暂停进攻;这一暂停进攻的命令使我方坐失奇袭的良机!
13日下午五时许,88师262旅523团第1营在八字桥,与日本海军陆战队发生冲突,“八一三”淞沪抗战就此爆发。第1营营长易瑾为民革党员徐永明的姑父,上世纪九十年代,徐永明曾陪美国回来的姑父易瑾将军,凭吊淞沪旧战场。14日,我军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率部队由爱国女校向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进攻。黄旅长在阵前指挥,不幸被炮弹击中当场壮烈殉国。88师孙元良师长回忆说:当时我正在和黄梅兴旅长通电话,我在电话中说,等你电话等了好久,我还以为你阵亡了!话音未落,电话就断了!后来知道黄旅长当即中弹殉国。黄梅兴将军是淞沪会战第一个牺牲的高级将领,他的哲嗣即为民革前辈黄崇武。
14日,中国空军出动了9批76架次的各种飞机轰炸日军据点和战舰,民革前辈王倬,时任空军第五大队分队长,受命参与轰炸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他的僚机阎海文受伤壮烈殉国。后来这天被定为“空军节”。8月22日后,日军在川沙口、宝山一线相继登陆。史说回忆:23日清晨,日本空军开始猛烈轰炸,使我援军不能接近,日本海军也以猛烈炮火支援部队登陆。我长江沿岸守备部队抵挡不住兵力薄弱,抵挡不住日军登陆上岸。此时王倬受命与中国空军一起,对长江沿岸的登陆日军进行空袭;他驾机从扬州前往轰炸、扫射,同行十八架飞机凯旋而归,无一损伤。
当淞沪战争进入最激烈的阶段,史说曾将进攻命令交给两位担任战车连连长的同学。两军蹙兮生死决,这两位同学率战车冲进杨树浦街市,不久即在敌军的炮火下壮烈牺牲。8月下旬,日军在川沙登陆,史说随张治中赶赴江湾前线指挥,他曾看到教导总队的一个团整整齐齐的上战场,又目睹这个团回来只有几副伙食担子。稍后,史说也曾草拟苏州河南沪西依托租界的防御计划,准备构筑阵地,逐次抵抗,因战况瞬息万变而未能执行。
民革前辈严映皋,为胡宗南第1军78师营长,他在�藻浜、大场一带战斗数十天。曾以白刃相接,夺回纪家桥阵地;又在上宅夺回据点,炮火下死守数日;丁家宅的保卫战中,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当时敌我相搏,街巷震眩,部队伤亡70%以上,四个营长只剩下他一个。民革前辈贾亦斌,为胡宗南第1军第1师营长,他回忆当年从湖北赶赴上海战场,亲历上海血肉磨坊,尸踣黄浦之岸,血满申城之郊的状况:部队星夜步行赶到刘行、�藻浜一带进入赵家楼阵地。天刚亮时,贾亦斌正举着望远镜观察敌情,被炮弹袭击,身边的传令兵当即被炸死,他头部受伤。民革前辈李汇川,时任胡宗南第1军第1师副营长,万里奔走,随军由河南赶到上海,进入大场阵地,官兵斗志昂扬,前赴后继,三天下来伤亡惨重,枕骸遍野;部队修整后又转赴�藻浜沿线,李汇川所属的468团,建制有连长14名,伤亡达20多名;排长50名,伤亡超过100名,班长伤亡更多,均远超编制额定人数。
淞沪抗战后期,民革前辈、46军军长樊松甫也曾率79师从潼关赶赴淞沪前线,川回组练,奔波五昼夜,反复更调数次。
除了战场上亲冒矢石,寄身锋刃;还有不少民革前辈投身于“八一三”的卫国洪流。
据淞沪停战协定,上海五十公里内不能驻扎中国军队,不能修筑军事工程。为此,在德国顾问的设计下,当年国民政府在上海附近修筑了京沪杭国防工程:吴福线、锡澄线、乍嘉线等。民革前辈顾毓��,时任中央工业实验所所长、德国军事顾问团工程师,参与了上述国防工程,修筑建设沿线的碉堡。同样的原因,民革前辈张国魁回忆:淞沪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紧急命令沪宁铁路沿线,自大场到南翔,每公里安置枕木和钢轨各三十根,以作军事防御。他的父亲、交通部长张嘉�H奉令立即组织赶运。由于运到现场的钢轨太长,必须用电锯截断才能用做防御工事,白天在战火下不能作业,只能组织工人连夜工作。“八一三”爆发后,民革前辈何香凝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号召全国妇女“为了中华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民革前辈、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校长陆礼华被推选为妇女运动促进会主席,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民革前辈姜豪,在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战时服务团团长,组织战地防护、宣传、交通、运输、救护、消防、征募等工作;民革前辈朱学范也在抗敌后援会负责技术委员会,为前线提供技术设备和技术人才。抗战爆发,为了安置涌入租界的难民,陆大公协助救济委员会将大世界、佛教静业寺、清凉寺、江宁公所等处都改为临时收容所,最多时达104处,收容难民22万余人。他还参加筹建伤兵医院,为抗日救亡运动贡献力量。
淞沪抗战撤退期间,中央军李松山的第55师五千余人被迫进入法租界。民革前辈、法租界捕房探长薛�u莘利用职务之便,积极组织协助疏散,使55师抗日军人陆续安全转移后方。
综上所述,淞沪抗战中诸多民革前辈为国土不受蹂躏,为民族独立,表现出伟大的民族精神。他们是民革爱国精神之所在,我们今天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80周年,弘扬抗战精神,不能淡忘我们的前辈,这也是民革的初心。先辈典型,后人景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警钟长鸣,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