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 > 正文

赋能三个“民生”,上海数字化转型打造智能便捷新生活

2021/5/15 11:04:29 来源:新华社

  扫码就可以打开无人售卖机吃上一份热气腾腾的早餐、通过手机小程序就可以查询社区停车位的状态、用平板电脑就可以和医生“面对面”就诊……近年来,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智慧型、数字化的应用场景融入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在15日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表示,生活数字化转型重在高品质生活。为此上海提出了三个“民生”:“基本民生”,包括便捷就医、数字赋能教育等;“质量民生”,涉及快捷停车、智慧出行、数字商圈、智慧早餐等;“底线民生”,就是加强为老服务,消除数字鸿沟。

  筑牢“基本民生”,提升满足感和幸福感

  医疗是民生大事,“挂号难、缴费慢、排队长”是不少市民看病的老大难问题。在技术的加持下,上海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切实提升市民就医过程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在此背景下,“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专班应运而生,上海通过7大应用场景建设开创数字医疗创新发展新局面。

  同时,上海市卫健委选择11家试点市级医疗机构和4个试点区卫生健康委,推进《上海市“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计划年底实现重点推广场景全覆盖。

  此外,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的过程中,上海通过扶持科创企业,让患者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最大价值就是把一些有职业伤害的、简单重复的,以及没有办法量化管理的工作做到位。”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潘晶从2016年开始创业,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让钛米机器人进入了全国400家三甲医院。

  “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院的数据,尤其是病例数据进行自动分析,进而帮助医生降低漏诊、误诊,提高效率和安全性。”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少典表示,森亿是一家海归团队创业的公司,也是土生土长的张江企业,希望森亿未来能继续为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

  服务“质量民生”,让体验始于“家门口”

  “数字化转型是为人民转的,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关键是看老百姓的体验。”论坛上,吴金城如是说道。在上海,不少城区和街道正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让数字化体验始于“家门口”。

  在普陀区的真如镇街道,社区出入口均设置智慧社区服务基站,可以实现手机扫码开门、刷卡开门、随申码开门,所有人员进出均留下记录,确保可溯源,提高社区安全度。

  同时,为解决居民在小区到处找车位的难题,驾车居民在进入社区前,可在手机小程序上查询到社区内各个停车位的状态,从而实现精准停车。

  如果说“智慧社区”是暖心的港湾,“智慧早餐”则是上海市民的暖胃“新宠”。

  睡前在手机上提前下单,第二天早上可以直接扫码提货。在上海,“网订店取”“网订柜取”等场景为传统的早餐注入几分“科技感”。据悉,2021年,上海计划新建早餐网点1120个。

  一位顾客通过APP扫码,在上海地铁13号线世博会博物馆地铁站附近的一家盒小马服务点取餐柜中拿取预定的早餐。新华社记者 方�瓷�

  2021年,上海将加快布局数字早餐门店,计划新(改)建示范点200个,通过“加载”智能取餐系统,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同时,上海还将鼓励更多早餐网点在产业园区等探索设置早餐自助柜,实现“网订柜取”和现场自助购买双重功能,提升服务便捷性。

  保障“底线民生”,让老年人“不掉队”

  人民城市为人民,生活场景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不能让老年人“掉队”,更要专注于如何服务好老年人。

  12个小时不走字就会自动报警,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老人家中安装的“智慧水表”引发热议,并被呼吁全国推广。此外,“门磁系统”“烟感报警”“红外监测”也成为不少社区守护独居老人的“利器”。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首席执行官、晶赞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汤奇峰表示,从数据来看,上海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升高,未来对独居老人的照护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毕竟我们这个城市不仅有青年人,还有老年人。”论坛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要通过更高级的数字化来提升老年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的生活品质,来弥补“数字鸿沟”。

  “打车难”一直困扰着许多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2020年9月底,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上线,兼具线上线下功能,可以帮助老人“一键叫车”。不用输入目的地,只要按下按钮,出租车就来到身边。

  强生出租的数字出租车厢

  同时,上海的一些企业还通过推广数字出租车厢,降低数字化产品的使用难度,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双职工家庭子女等提供热线、平台叫车服务。